• 2022-06-17
    我校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斩获佳绩
    日前,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获奖名单公布。由我校戏剧影视学院环境设计系曹凯中老师指导的多名学生在大赛“黄河之村”非遗赋能空间赛道中脱颖而出,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大赛以“创意,让乡村更美好”为宗旨,采用“乡村出题+高校答题+成果落地”的比赛模式。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在曹凯中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环境设计系的学生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综合统筹“乡村+景区+古城”,充分挖掘河南沿黄非遗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和现场实践,最终呈现了三个非遗乡村空间。非遗乡村空间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讲好了黄河非遗故事、强化了非遗的活态保护,还将河南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触媒。此次获奖也体现了中国传媒大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豫见恬园”效果图“豫见恬园”实景金奖作品《豫见恬园——山水隐庐咖啡屋及农园改造》利用现有资源对空间进行改造,让咖啡屋和农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且赋予空间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为民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保留咖啡屋原始自然风格的同时,增加
  • 2022-05-31
    开讲|“传媒赋能乡村振兴”系列公益讲坛第二讲:手机短视频拍摄制作
    5月27日下午,“传媒赋能乡村振兴”系列公益讲坛之第二讲《面对镜头的技术与艺术,手机短视频拍摄制作》顺利举办。本场讲坛由中国传媒大学1986级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校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摄影摄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首创中传共享影棚IEL图像评测实验室创始人杨祥担任主讲嘉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京晶担任主持。杨祥就镜头中的技术融合与技术创新、镜头中的艺术语言与拍摄实践、手机的周边设备与技术应用、短视频中的乡村题材内容等进行详细讲解。杨祥线上授课现场从“面对镜头”引入,杨祥认为“面对镜头”包括两个方面:作为拍摄者,如何用相机拍好别人;作为讲述者,如何在镜头前讲话。在全民都在用镜头语言的情况下,如何让镜头语言更适合新媒体时代,杨祥将其总结为从“看”到“说”,并表示自己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着。“看”是在万千世界内找到一个角度,将立体的世界变得平面,这是学习摄影摄像的核心,要建立“影像思维”去观看。手机为此提供了方便,我们就更应该学会用镜头去“说”,从构图到景别,学会用美的角度去叙事,用真诚的态度去打动人。围绕手机视频拍摄制作,从理论到实践,从拍摄技术
  • 2022-05-24
    第二批赴科右前旗挂职干部行前集体谈话会举行
    5月20日上午,我校第二批赴科右前旗挂职干部行前集体谈话会在线上举行,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与赵洪斌、高帅两位新任挂职干部进行行前谈话,勉励他们不忘初心、踏实工作,用传媒优势赋能科右前旗实现乡村振兴。副校长刘守训,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红梅及相关单位、部门人员出席谈话会。谈话会由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首兵主持。组织部部长徐红梅与人事处处长曹坤介绍了此次挂职干部的选拔情况。经校党委研究决定,选派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正处级)赵洪斌和戏剧影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高帅赴科尔沁右翼前旗挂职,分别担任旗委常委、副旗长和驻村第一书记。刘守训副校长指出,赵洪斌同志有多年的援疆经历和丰富的校内工作经历,相信这次挂职一定能不辱使命,创新局,结硕果。戏剧影视学院党委书记蓝旭表示,学院始终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学校发展的大局之中,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保障挂职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廖祥忠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定点帮扶既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又是学校和全体师生应尽的责任。近年来,学校派出的帮扶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成长迅速,受到了教育部和帮扶地区的高度认可与好评
  • 2022-04-16
    我校将定点扶贫案例生动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
    (通讯员 宾田田 李威颖)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月24日,我校“双师”模式再现202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课堂,多位领导老师凝心聚力、齐聚云端为少数民族预科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本次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威颖主讲,教学设计中将我校定点帮扶民族地区的案例生动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之中,用中传人自己的案例讲授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主题中,李威颖老师连线了正在西藏民族大学挂职的张树庭副校长。张树庭副校长结合援藏工作切身感受强调,民族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首要特征,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总原则和总政策,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张树庭副校长走进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课堂,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民族理论知识,也体现了学校领导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与重视,更是落实学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举措。在“民族团结”主题中,课程连线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东建院长。
  • 2022-04-16
    中传与兴安盟委党校联合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批
    (通讯员 何震)3月7日,国家艺术基金公布 2022年度资助项目名单,中国传媒大学、兴安盟委党校联合申报的“农旅融合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获批,这是中国传媒大学与兴安盟开展盟校合作以来又一亮眼成果。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2022年面向全社会公开遴选资助项目,立项资助率仅为5.7%。中国传媒大学与兴安盟委党校精心策划项目申报、密切协作。经过多轮评审,“农旅融合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最终从全国1248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这一国家级资助。该项目旨在为国家培养既了解农村、农业又善于创意设计的创新人才,将有效补齐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短板,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京晶(挂职内蒙古兴安盟委宣传部副部长、科右前旗政府党组副书记)担任负责人,汇聚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吴学夫、杨红等多名教授以及中国艺术乡建发起人渠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洛可可设计集团董事长贾伟、灌木文化总经理黎贯宇等国内学界业界知名专家,组建了顶尖、权威的培训师资
  • 2022-04-16
    中传与兴安盟行政公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月20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委书记张晓兵一行来访我校,双方签署盟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报告厅举行,廖祥忠书记、校长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李众主持。廖祥忠书记首先对张晓兵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廖书记指出,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学校定点帮扶科右前旗,与兴安盟结缘,意义重大。兴安盟各级领导干部展现出的奉献精神一直鼓舞着学校干部、师生,这种奋斗精神已经注入到学校的发展基因中。“传旗林”在校园内落地生根,《知味兴安盟》专题纪录片引发全网热议,盟校双方的合作成果初显。廖书记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传媒优势,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以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契机,聚焦“让全国了解兴安盟”课题,助力盟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张晓兵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给予兴安盟富有成效的定点帮扶工作,期待盟校双方深入合作战略化、长效化。张书记表示,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奋斗新征程上,中国传媒大学对兴安盟的帮扶具有宝贵而独特的作用。未来,兴安盟将持续深入推进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借助学校优势资源力量,“两线”并重做好乡村振兴与推进兴安盟全域发展。会上,兴安盟